奔跑重庆:探寻华溪村

嘿!足迹留在土家村寨,这里是重庆华溪村。山间溪流哗哗作响,鸟儿们嗷嗷叫着,迷雾缠绕着村寨,有时像一条飘舞的玉带,有时像一缕青烟飘逸。下山的田地里,到处都有艰辛劳作的身影。

这个小山村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中益乡,是一个世代贫穷的土家村寨。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乘飞机、转火车、换汽车来到华溪村考察,了解该村通过种植中药材黄精等特色经济作物带动村民脱贫的情况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情况,鼓励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

在过去的四年多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直激励着当地干部和群众不断地“奔跑”。2019年底,华溪村实现了全村脱贫,村貌一年一度焕然一新,四年的时间带来了大变样。*近,我们新华社记者来到这里,进行了蹲点调研,走近了一个个奔跑者,感受到了村寨的精彩变迁。

拍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景色的照片是在8月28日,大家看一下,这个是无人机拍的哦。拍照的人是新华社记者唐奕。

“选对的产业就能赚钱” 黄精地里有人生“黄金”

在马培清家院子旁边,有一片种了黄精的地,那些细长的绿叶,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我们村*早种的那批黄精现在还有200多亩呢,那个景象可真美啊。”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笑着说。

黄精是一种中药材,当地人把它的发音读成了“黄金”。黄精从种植到收割一般需要5年时间,现在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大家都期待黄精能变成“黄金”。

“我不能保证黄精能变成黄金,但是我确实离不开它。”马培清的儿子陈朋笑了笑说。

陈朋以前在浙江打工,后来全家回到了老家华溪村,陈朋说:华溪村当时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土地大多是零零散散的坡地,每个人能耕的地也不到一亩,种田赚不了多少钱。村里曾经试过种辣椒、菊花、竹笋、前胡等产业,但都效果一般。

陈朋起初偶尔打些零工,赚了点钱就去喝酒,“每天都喝得‘二麻二麻’的”,*后自己喝成了酒精肝,住院了20多天,从此成了贫困户。

“那就种黄精吧。”王祥生建议道。

在当地的山林里,有野生黄精生长着,然后有些村民会把它们挖回家然后随意种植。后来专家们研究之后,发现华溪村的环境很适合种黄精这样的中药材。

所以从2018年底开始,村里尝试着集中发展黄精产业,这种产业主要以村集体为中心。种子、农业用品等成本都是由村集体出钱,而村民们则负责出地和出力,每天都要参与基地的管理和养护。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还能通过给予养护费、劳务费和利润分红来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联结。

受到王祥生的鼓励,陈朋把自己家的6亩地租借给村集体种黄精,并且还负责着黄精基地的日常管理,如除草和修剪枝叶等。

4月14日,村民陈朋在地里管护种植的黄精。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我觉得一般种农作物很难致富啊,你为什么喜欢种黄精呢?”记者有点困惑地问到。

“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种地没啥意思,但是后来就离不开了。”陈朋笑着回答道。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加上土地租借费、养护费、务工费等,这几年他已经收入了3万元多了,而今年黄精收获的时候预计还能分红3.6万元。

在华溪村,黄精迷大有人在,就跟陈朋一样。晏雨露是个30岁的驻村工作队队员,虽然是土木工程专业的硕士,但他对农业科技也充满了热情。通过查资料、不断试验,他*终找到了一招让黄精苗生长周期缩短3个月的窍门,成就感爆棚啊。

再过两三个月,总书记考察过的200多亩黄精就要收获了。

王祥生说:“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时关心黄精产业发展,问我们选对产业了没,我当时回答‘选对了’。现在更有信心了,村里的黄精种植面积已经有730亩了。”

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搞好“土特产”。如今,华溪村正发展黄精、黄连、蜜蜂“两黄一蜂”之类的特色产业。2022年,全村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9415元,翻了近两倍嘞。

村民们的保障越来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来华溪村考察时说:“大家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住房安全越来越有保障,心里很踏实。”

村民李言碧家门前的水泥地面平整干净,屋后一大片的脆桃林郁郁葱葱。

李言碧在外地工作时发生车祸,导致腿脚不便,只能带着她十几岁的女儿回到家乡。但是因为多年无人居住,老家的木屋倒塌了,他们只能租房住,不仅要支付每年8000元的租金,而且住在四层楼上下不方便。

“以前呀,贫困户们盖新房子都没门儿,只能在破破烂烂的老房子或者危险的破房子里凑合着住,安全都保障不住。”村里的干部说着。

“现在嘛,这房子可不一样了。去年可是新盖的啊。咱们要是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盖个新房子,那真是连想都不敢想。”李言碧说着,他还告诉我,村里为他争取了2.5万元的危房改造补贴,还有1700元的农厕改造补贴,还有5000元来自村里的“两不愁三保障”基金,再加上他自己凑的1万元,终于盖了一座带厨房的平房。新建的厕所就在平房旁边呢。

李言碧提到的“两不愁三保障”基金,就是咱们华溪村为了防止农户重新陷入贫困而设立的。这个基金可是兜底救助的补充,也是咱们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础哦。

“这几年啊,华溪村还进一步完善了‘两不愁三保障’机制,我们可得让总书记有更大的安全感才行。”王祥生说着。

“两不愁三保障”基金还有另一个功能是救急。咱们村里易返贫致贫的人家里,有近九成都是因为得了重病。他们要是报销医疗费的话,可能因为资金周转困难而影响生活。去年,这个基金可是帮助了20多户这样的家庭,每个人都得到了1000元的补助。

这张照片是在8月28日拍的,照片上是危房改造后的村民张剑峰家。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唐奕

村集体经济是"两不愁三保障"基金的源头活水。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华溪村在2017年创办的,专门负责卖大米、蜂蜜、莼菜、脆李、药用木瓜这些农产品,还有旅游考察。

孙斌是华溪村的**书记,他说:"公司的利润的93.6%给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用60%给全体村民分红,30%当成‘两不愁三保障’的基金,还有10%是村集体公益金。"

王祥生看到黄精给村集体增加了几百万元的收入后说:"村民的保障肯定会一年比一年好。"

4月13日,在华溪村第五届分红大会上,村民在排队领取分红。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华溪村热衷于奔跑

在华溪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大家要一起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

现在,“奔跑”是华溪村*流行的词。

上午天气大雨滂沱,采访的时候。我在村道上看到秦廷惠等村民,穿着雨衣雨靴急忙向着家走。我问了一下,才知道,早上下小雨的时候,他们还是去地里干活了,现在才回来。

在华溪村,冒雨去干活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大家都在拼命往前冲。

47岁的刘益洪,从18岁就去广东等地打工,这几年回村后一直都在努力。他开了村里**家农家乐,养蜂,务农,他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他觉得很开心。

华溪村地势起伏,有很多野生植物,特别适合养蜂。现在通过村里组织的培训,养蜂已经成为村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方式。

雨后的山上一片苍翠,刘益洪带我上山去看蜂桶。我们沿着水渠走,穿过竹林和玉米地,在一个凸起的巨石下面,我看到了两个圆形的蜂桶,这个巨石给蜂桶提供了天然的遮风挡雨。刘益洪说:“深山里没有车,蜂桶只能一桶一桶地背上山。深山里有很多花,蜜蜂采集的蜜又多又有营养。”

刘益洪养了30多个蜂桶,这是离他家*近的一个地方,其他的都在深山里。他每隔几天就上山看一次,还在蜂桶旁边装了监控摄像头,方便随时查看。

现在是刘益洪开始收获蜂蜜的时间了。他笑着说:“今年天气好,预计蜂蜜的产量比去年肯定多。土蜂蜜不用愁卖,去年卖了340斤,只留了一斤自己吃,其他的都卖完了。”

刘益洪的主业是经营农家乐,养蜂只是他的“副业”。现在生意好的时候,每天来用餐的游客有五六辆大巴,宵夜也很火爆。刘益洪说:“虽然累,但很值。”

华溪村村民开设的农家乐外景,这张照片是8月28日拍摄的。摄影师是新华社记者唐奕。

记者在华溪村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奔跑”的队伍。这两年回村的年轻人已接近30人,他们用各种方式实现着人生价值。

马前飞今年25岁,家住华溪村的偏岩坝。三年前为了照顾父母,他回到村里,把自家改成了农家乐。他预计今年的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在农家乐淡季的时候,他参加集体务工,主要负责树苗嫁接和打枝等技术活,这些活计都是由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完成。

“奔跑”是这个土家村寨的态度,也是华溪村干部和群众精神状态的代表,每个人都充满干劲,似乎永远也用不完。中益乡党委书记刘登峰说:“因为党的政策好,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向前‘奔跑’!”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db:作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dljzsh.com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68体育@dljzsh.com